笔者认为,照此趋势,排水量更大,耐波性、自持力、居住性更为优秀的054B型导弹护卫舰,很快就会得到前往亚丁湾一试身手的机会。如果护航编队的“超长待机”成为常态,那么由北部战区海军派出的第48批护航编队很可能要到今年9月才会出航;参照东部战区海军第23批护航编队湘潭舰(舷号531)创造的,2016年2月24日入列之后仅40余天就参加护航任务的壮举,1月22日入列的054B首舰漯河舰(舷号545)完全有时间做好准备出征。
作为人民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最新接收的战舰,漯河舰入列前已经在该支队码头驻泊一段时间了。笔者扈从主编参观辽宁舰时,就在飞行甲板上眺望到了远处栈桥边那个飞速旋转的双面阵
说来有趣,近几天看到许多军迷对054B武备水平的批评,一下子让笔者想起了1999年051B型导弹驱逐舰深圳舰(舷号167)入列时,“前网络时代”的军迷们用画笔表达的“抗议”。后来才知道,当年一批年轻的海军干部前往设计单位参观051B的模型时,面对庞大的舰体与贫弱的防空武器之间的落差,失望感可谓只多不少;直到他们中的佼佼者登上万吨大驱的指挥岗位时,这种失望才化作笑谈中。
虽然深圳舰的“神州第一舰”之名,在引入俄“现代”级驱逐舰入列之后就很少有人再提了,但它作为“外交明星舰”在入列几年内迅速积累的远航经验,的确为人民海军驱逐舰舰体的大型化奠定了基础——直到2009年派出第二批护航编队时,由于当时人民海军三代舰数量并不多,深圳舰仍然作为编队指挥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2009年4月初,正与海口舰对中外商船联合护航的深圳舰,当时尚未进行本轮现代化改装
在笔者看来,054B入列后很可能在某些方面成为“新时代的051B”:入列后迅速投入远航任务,与驱逐舰支队的成熟舰只配合使用,充分验证护卫舰舰体大型化的阶段性成果。至于“下一代大护”叫054C还是057,这就不是054B自身能够决定的了,取决于上到入列仪式官方报道中提及的“海军转型发展”、下到动力系统技术发展成熟度等诸多因素。
除了在护航编队这类远航任务中检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之外,首批两艘054B型入列南北两个率先列装万吨大驱的主力驱逐舰支队,这一几番斟酌之后的结果,很可能也是为了解决近年来“下饺子”对现有编制冲击越来越显著的问题。驱逐舰支队作为一个师级单位,却需要管辖大量副师级单位和团级/副团级单位,舰只总数已经达到10艘以上,无论在日常管理和战时指挥中,遇到的情况都越来越复杂。
例如漯河舰所处的驱逐舰支队,现在正处于055型万吨大驱与曾经的“中华第一舰”052型“四千吨小驱”并存的特殊历史时期
因此,在隐身性能、作战指挥能力、火力集成控制等方面相对054A(特别是两个驱支的054A均为早期批次)取得突破的054B,非常适合作为两个驱支内054A们的“分舰队旗舰”使用。例如,054A的通用垂发完全可以容纳红旗16F远程舰空导弹,只是受限于舰上雷达火控系统的性能无法使用而已。而相比052D、乃至055都有着研发上“后发优势”的054B,就有更为充分的条件,与054A实现更高层次的“A射B导”,扩展磨合到位、状态正佳的054A在驱支内的使用价值,从而“提升海军舰艇编队整体作战效能”。
如果添一艘054B,就能起到盘活驱逐舰支队里“相对老旧”的4艘054A的效果,很可能会出现某种“驱支里的护大”:增强驱支整体作战能力的同时、使得驱逐舰与护卫舰态势感知与武器使用范围差距较大、难以配合的问题得以消弭;也让驱支的指挥压力得以分担,提升全年综合任务效率,054B单舰作战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就并不那么突出了。
即将正式入列的054B型2号舰钦州舰(舷号555),也有望在装备结构类似的南部战区某驱逐舰支队起到这样的作用,后续舰只则可能在此基础上有小幅改进
不难想象,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在054B的舰员编制中必然要体现与指挥能力相应的架构,那么就有可能“吃掉”通过自动化程度相比054A的提升而精简的舰员规模。加上前文提及054B在远洋航行需求上,相比20年前开工的054A所预想的环境显然要高一大截,那么054B为舰员留有的生活空间比重也会相当可观。所以笔者非常期待054B入列后,舰内生活舱室能够在报道中展现出21世纪第三个十年应有的高度智能化、充分人性化特色。
054B型颇为充足的、已然接近052B型导弹驱逐舰的主尺度,以及远比后者高的自动化水平,值得我们对它的生活条件有更高的期许 微博@大包CG
与日本即将开造的、标准排水量4880吨的“令和6年护卫舰”(6FFM)相比,054B明显更为细长,从中也可一窥两舰动力系统(燃柴联合VS全柴联合)对整体设计的影响 微博@大包CG
说到生活条件,1月23日,央视《军事纪实》栏目报道东部战区海军某部22型导弹快艇上的生活细节也颇为生动。在画面中我们看到,即使在这型排水量不足300吨、内部空间有限、人员编制有限的小艇上,也辟出了一个配备有灶台、切配区和冷柜等必要设备的小厨房,由艇上几名各有主业的“业余炊事员”轮番掌勺。他们运用“扎马步做菜法”等技巧,克服22艇在风浪中的剧烈颠簸、把伙食搞得有声有色,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近年来频繁执行远海执勤处突任务的艇队战斗力。
22导快上的“迷你厨房”和“业余炊事员”的故事,让人想起军歌《送你一只小弹壳》的歌词:“战士的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乐有声有色”
可以说,在人民军队的所有兵种中,只有舰艇兵——无论大舰还是小艇,都必须长时间处于“生活战斗二合一”的状态(或许只有航天员能与之相比)。也正因如此,从航母两攻、到大驱大护、再到小艇,乃至条件更为艰巨而独特的“水下长城”,人民海军的新型主战装备都尽可能把改善舰艇部队指战员的生活条件放到设计建造(改造)时的重要位置上。
在055型、052D型和054A型每个批次的改进中,除了肉眼可见的大到雷达舰炮、小到窗户栏杆等细节之外,根据远航经验对舰内生活空间的进一步优化也是重要一环
不过老海军的经验之谈是,当远航时间达到某个天数之后,设计制造时对舰艇生活性的优化就逐渐显现出“边际递减效应”,更多要靠编队指挥员的决策规划这些“软性指标”去改善指战员们的身心感受。从这一点看,虽然美国海军近年来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但其水面舰队在远离母港的长时间部署中,维持士气的一些做法经验,例如编队属舰“紧三天慢三天不紧不慢又三天”的轮班周期等,仍然值得后来者去学习。
展望蛇年,福建舰年后出坞试航与舰机匹配、东莞舰安庆舰两艘新万吨大驱刷号入列、以及在建驱护舰的后续“下饺子”、这些都将是新的一年里吸引人们眼球的“硬菜”。相比之下,诸如后续的护航编队是否会形成以10个月左右为间隔的新常态,任务期间各舰的运用弹性是否会进一步扩展,都属于看似并非与备战打仗直接相关的“边角料新闻”,其关注度显然要逊色很多。但对于建设一支强大海军来说,“硬菜”与“边角料”的确缺一不可。
目前,我军的“超长航时弹性部署”已经在亚丁湾、索马里护航编队的实践中逐渐取得突破,航母编队也在2024年实现了“全驱逐舰护航”的首次成功尝试,2025年更加值得期待
相信当大家看到此篇拙作时,很多朋友已经和笔者一样返乡与家人好友团聚。而就在此时,包括第47批护航编队在内,人民海军仍有多艘战舰在全球不同海域执行任务。“万家团圆日,将士未下鞍”,笔者在这里向伟大的人民子弟兵致敬,也再祝各位新老读者朋友们蛇年大吉,阖家欢乐!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